“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启动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武晓莉)6月16日,全民中央宣传部、反诈公安部联合启动“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行动宣传进一步加大反诈宣传力度,集中提升群众防骗意识,月活营造全社会反诈的动启动浓厚氛围。
据了解,全民此次集中宣传月活动的反诈主题是“反诈是门必修课,筑牢防线守好责”。行动宣传根据安排,集中各地各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进社区、月活进农村、动启动进家庭、全民进学校、反诈进企业”的行动宣传“五进”活动,着力构建立足社区、覆盖全社会的反诈宣传体系。
为增强反诈宣传针对性,公安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全民反诈公开课》普法宣传节目,通过剖析真实案例,全面普及反诈领域相关知识,揭批最新电诈犯罪手法,提升广大群众防范意识和反诈能力水平。期间,公安部刑侦局将会同国家反诈中心发布《2025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组织第三届全国反诈短视频大赛,针对易受骗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防范宣传;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督促金融机构、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对本行业从业人员及服务对象深入开展反诈宣传。
据介绍,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统筹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深入开展“断卡”“断流”“拔钉”“斩链”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为境外诈骗集团提供推广引流、转账洗钱、技术开发、组织偷渡等非法服务的涉诈黑灰产犯罪团伙,2024年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9.4万起,抓获了一批违法犯罪嫌疑人,其中诈骗集团幕后“金主”、头目和骨干570余名,打击了诈骗分子嚣张气焰。工业和信息化部扎实推进电信和互联网业务治理,推动企业落实反诈责任,组织开展多批次执法检查,推动反诈工作迈上新台阶。中国人民银行常态化推进“资金链”治理,形成部门联动、行业联防、系统联网治理体系。国家反诈中心全力推进预警劝阻和技术反制工作,2024年以来累计下发资金预警指令183.8万条,会同相关部门拦截诈骗电话46.9亿次、短信33.7亿条,处置涉案域名网址1181万个,紧急拦截涉案资金3151亿元。各地公安机关累计见面劝阻477.8万人次,形成了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整体合力,有力维护了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张林保(责任编辑:焦点)
-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各类玻璃制品,例如玻璃窗、玻璃杯、玻璃移门等。玻璃制品兼顾美观与实用,既能够凭借晶莹剔透的外表惹人喜爱,又能够充分利用其坚硬耐用的物理性能。一些艺术玻璃甚至会使玻璃具有更多的图样
...[详细]
-
东南网2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通讯员 林晓燕 周晓丽)正月初一,晋江市梧林传统村落,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在“侨村赶圩”活动中,高甲戏、木偶戏、舞龙舞狮、娘惹舞等特色民
...[详细]
-
2.4 LPMELPME是在LLE基础上提出的,与传统LLE技术相比,其操作简单、消耗溶剂少、富集倍数高、灵敏度高和萃取效率高,是一项相对环保的样品前处理新技术。LPME的萃取模式主要包括:1)以进样
...[详细]
-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一朵朵鲜嫩的食用菌备受青睐,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科技与创新的结晶。在物产富饶的皖东大地,蓬勃发展的食用菌产业,犹如一颗璀璨之星熠熠生辉。在滁州,小小食用菌正以其巨大&ldq
...[详细]
-
发布者:蒙蒙 浏览量:6562发布时间:2022/3/17 15:32:02 在大健康的热潮下,饮料市场的发展也日益壮大,饮料已由过去的解渴时代、口感时代,逐步进入健康和品质
...[详细]
-
春节假期,凉山州各景区迎来客流高峰。大年初二,西昌市大石板古村游人如织,来自成都、重庆等省内外游客,利用春节假期,到这里拍照打卡,合影留恋。
...[详细]
-
茶香四溢!连南大叶茶亮相2025“三博会”_南方+_南方plus4月18日,第九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和第十四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在东莞开幕,连南展团携“千年瑶茶”
...[详细]
-
体育中考改革不能止于分值提高 编辑:汤晓雪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详细]
-
玻璃拥有良好的透过、透光性能,化学稳定性较高,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加工方法来获得较强的机械强度与保温隔热效果,甚至能够使玻璃自主变色,隔绝过强的光线,因此常用于各行各业,满足不同的需求。接下来请看
...[详细]
-
海峡网1月21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文 常海军/图)近400家企业,携带着上万个岗位,向毕业生敞开怀抱,求贤若渴。19日,厦门市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才交流大会在市人才市场举办。大会由厦门市人力
...[详细]

玻璃隔断有什么施工标准 如何选择优异的玻璃隔断,行业资讯
困在邻里噪音中的人:他们加入“反噪音联盟”抱团取暖
春节假期 大石板古村迎来客流高峰
浓眉哥表态终老鹈鹕 新季欲打满82场担领袖职责
該擔心嗎?5大股市泡沫指標:市場多焦慮?台積電效應很危險?|天下雜誌
